摘要: 选取3、4、5年级学生和他们的母亲各694人,采用小学儿童母亲行为问卷、自尊问卷(SEI)与小学儿童母亲背景问卷进行施测,对小学儿童自尊与其母亲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在小学3-5年级儿童中,自尊得分与母亲的各种支持行为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除母亲陪伴性和情感性的不支持行为外,工具性、信息性和极端性的不支持行为与自尊得分之间呈现出显著或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不支持行为变量组对儿童的自尊水平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而支持行为变量并未引起回归方程的显著变化。(2)宽松型、支配干涉型、温暖型与严厉型母亲行为教养下的儿童自尊得分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宽松型母亲教养下的儿童自尊明显高于严厉型。(3)母亲的行为类型与儿童的年龄、性别、独生与否及母亲的年龄、职业与受教育水平、城乡因素在儿童自尊上均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1] Durkin, K. (1995): Developmental Social Psychology:From infancy to old ag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2] Hashima, P. Y. & Amato, P. A. (1994): Poverty, social support, and parent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65, 394-403.[3] Mboya, M. M. (1995): Perceived maternal behaviors and dimensions of adolescent self-concepts, Education Psychology, 1(4): 491-499.[4] Coopersmith, S. (1967):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1967.[5] Nielson, D. M., Metha, A. (1994): Parental behavior and adolescent serf-esteem in clinical and nonclinical group. Adolescence, 29 (115): 525-542.[6] Kawash, G. F., Kerr, E. N., Clewes, J. L. (1985):Serf-esteem in children as a function of 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3(3):235-242.[7] Gecas, V., Sehwalbe, M. L.(1986): Parental behavior and adolescent self-esteem.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8(1):37-46.[8] 张文新.初中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7;20(6),505-508.[9] 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10] Reid, M., Landesman, S., Treder, R. & Jaccard, J (1989): My family and Friend: six-to twelve-year old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social support, Child Development. 60: 896-910.[11] 邬佩霞等.2-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3).[12] 姚本先、何军.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 |
[1] | 王鑫强, 李金文, 卢红燕, 赖正伟, 李佳源. 择偶优劣势对师范大学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择偶价值感的中介及自尊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64-73. |
[2] | 路翠萍, 郑希付. 低自尊还是高“他尊”?高、低社交焦虑者的不同内隐自尊特性——来自EAST的证据[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08-816. |
[3] | 沙晶莹, 张向葵, 刘千冬. 人以群分?学业动机比较对青少年同伴选择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83-690. |
[4] | 辛国刚, 张李斌, 常睿生, 张云运. 青少年早期受欺凌发展轨迹:抑郁、自尊和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68-579. |
[5] | 高玲, 孟文慧, 刘介地, 杨继平, 王兴超.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自尊和基本共情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439-448. |
[6] | 鲁明辉, 王融, 张丽敏. 父母心理弹性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247-254. |
[7] | 田玮宜, 徐健捷, 吕广林, 王轶楠. 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亲子信任与青少年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331-338. |
[8] | 张小敏, 陈欣, 务凯, 赵国祥. 学校联结和学业能力对高中生自尊的影响:一个多层线性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358-365. |
[9] | 姜永志, 白晓丽, 张璐, 赵思琦. 青少年线上积极自我呈现与幸福感的关系:线上积极反馈与自尊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1): 45-53. |
[10] | 袁言云, 王志航, 孙庆, 王东方, 尹霞云, 黎志华. 累积家庭风险与贫困儿童情绪问题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1): 100-108. |
[11] | 关文军, 胡梦娟, 刘晨. 自闭症儿童父母歧视知觉对群际关系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6): 854-863. |
[12] | 周宗奎, 曹敏, 田媛, 黄淳, 杨秀娟, 宋友志. 初中生亲子关系与抑郁:自尊和情绪弹性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6): 864-872. |
[13] | 施国春, 赵东妍, 范会勇. 2004至2016年中国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5): 648-659. |
[14] | 王轶楠, 刘嘉. 让小我融入大我:适恰自尊的积极心理学意义[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4): 568-575. |
[15] | 孔莲, 崔馨月, 田录梅. 微信使用强度与大学生自尊之间的关系:上行社会比较和好友亲密度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4): 576-5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