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18, Vol. 34 ›› Issue (5): 625-632.do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8.05.13
张梅1, 孙冬青1, 辛自强1, 黄四林2
ZHANG Mei1, SUN Dongqing1, XIN Ziqiang1, HUANG Silin2
摘要: 为探讨自1999年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以来,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迁,本研究对106篇1998至2015年间采用SCL-90量表的研究进行了横断历史元分析,考察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SCL-90量表中9个因子的分数均值均与年代呈负相关,年代对各因子变异的解释在4%至16%之间;1998年到2015年这18年来,各因子均值平均下降范围(效果量d)在0.24至0.55个标准差之间,其中强迫、抑郁和精神病3个因子均值变化尤为明显。这表明贫困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的状况在缓慢提升。(2)与中部地区相比,东部和西部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8年来提高更明显。(3)虽然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各因子历年变化差异并不明显,但女生抑郁和精神病两方面改善略快。此外,普通元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贫困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
中图分类号:
Cohen, J. (1992).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98-101. Derogatis, L. R., Lipman, R. S., & Covi, L. (1973). Scl-90:An outpatient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preliminary report. 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9(1), 13-28. Twenge, J. M. (1997). Changes in masculine and feminine traits over time:A meta-analysis. Sex roles, 36(5-6), 305-325. Twenge, J. M. (2011). The duality of individualism:Attitudes toward women, generation me, and the method of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5(1), 193-196. Twenge, J. M., & Campbell, W. K. (2001). Age and birth cohort differences in self-esteem: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5, 321-344. Liu Dong, & Xin Ziqiang (2015). Birth cohort and age changes in the self-esteem of Chinese adolescents: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1996-2009.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5(2), 366-376. Xin Sufei, & Xin Ziqiang (2016). Birth cohort changes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One up, as another dow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40(5), 398-407. 国力心. (2013).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师范大学, 长春. 贺斌. (2014). 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资本,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41(4), 672-675. 黄晶莹, 凌文宁, 周愈林, 韦秋逢, 黄丽, 黄锁义,.廖满媚. (2016).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33(6), 52-53. 孔德生. (2004). 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长春. 李金德. (2013). 中国贫困大学生 SCL-90 测试结果的元分析.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5), 103-107. 李金德, 刘惠珍. (2013). 中国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Meta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 301-304. 李金德, 刘惠珍, 伍业光. (2014). 中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中国学校卫生,35(7), 1005-1007. 李琳. (2016). 对当前高校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现状的思考.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5), 67-71. 李锐, 徐洁玉. (2014). 大学贫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广西某高校为例.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19(3), 253-258. 李小青, 宋传颖. (2016). 湖南省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分析.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8(1), 130-133. 梁雅丽, 姚应水, 石玮, 杨瑞. (2013). 贫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4(6), 746-747. 刘文, 韩静, 张丽娜. (2008).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3), 71-80. 罗香群. (2016). 高等专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校园心理, 14(2), 89-92. 沈成平,叶一舵,丘文福. (2017). 近十年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 集美大学学报, 18(2), 23-29. 孙靖靖, 赵理, 曲巍. (2011). 高校贫困生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9(4), 54-56. 孙文文, 魏广东. (2010). 2007-2009 年本科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与分析. 大众文艺:学术版, (8), 195-196.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1999). 增订版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杂志社. 王金道. (2004). 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1), 51-52. 王征宇. (1984).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上海精神医学, 2(2), 68-70. 辛自强, 池丽萍. (2008). 横断历史研究: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6(2), 44-51. 辛自强, 辛素飞, 张梅. (2011). 1993至2009年大学生焦虑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6), 96-102. 辛自强, 周正. (2012). 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3), 344-353. 辛自强, 张梅, 何琳. (2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学报, 44(5), 664-679. 辛自强, 张梅. (2009). 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学报, 41(1), 69-78. 侯佳伟, 黄四林, 辛自强, 孙铃, 张红川, 窦东徽. (2014). 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 中国社会科学, (4), 78-97. 俞国良, 李天然, 王勍. (2015). 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 中国特殊教育, (4), 71-73. 张玲玲. (2011). 地区经济发展与东西部贫困生差异. 兰州学刊, (8), 173-179. 张宇, 赵仁环, 贺连平. (2012).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调查. 皖南医学院学报, 31(5), 425-427. 张忠琼, 班永飞, 殷红敏. (2011). 欠发达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7), 868-870. 赵卿, 田昀. (2009). 2008 年度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4), 51-56. 钟一彪, 赖东菲. (2005). 国学助学贷款政策对学生的影响效果分析-广东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效果的评估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9), 60-62. 周文莲, 周群英. (2006). 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5), 55-60. |
[1] | 张丽, 潘霈霖, 牛梓瑜, 马敏. 安静自我:基于平衡和成长视角的理解[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88-297. |
[2] | 彭海云, 盛靓, 王金睿, 周姿言, 辛素飞. 2001~2019年我国青少年孤独感的变迁:横断历史研究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449-456. |
[3] | 徐富明, 黄龙. 贫困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32-139. |
[4] | 汪玥, 张豹, 周晖. 中小学生正念注意觉知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和积极重评的跨时间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92-702. |
[5] | 何安明, 万娇娇, 惠秋平. 手机依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学业倦怠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391-398. |
[6] | 王旭, 刘衍玲, 林杰, 刘传星, 魏灵真, 邱涵宇. 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2): 263-271. |
[7] | 马利, 王滔.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对家长亲职压力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1): 126-133. |
[8] | 施国春, 赵东妍, 范会勇. 2004至2016年中国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5): 648-659. |
[9] | 唐辉一, 陈倩, 吴俊华.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5): 735-742. |
[10] | 周莉, 耿靖宇, 王兴超, 雷雳. 基本需要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2): 222-229. |
[11] | 韩黎, 袁纪玮, 龙艳. 苔花盛开如牡丹?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2): 266-274. |
[12] | 王艳红, 叶丽媛, 李府桂, 周明洁. D型人格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三个时间点调查数据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120-127. |
[13] | 辛素飞, 岳阳明, 辛自强. 1996至2016年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6): 753-761. |
[14] | 何安明, 包灿灿, 惠秋平.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手机依赖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4): 494-501. |
[15] | 王江洋, 李昂扬, 聂家昕. 依恋与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的并行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2): 228-2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