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 2015, Vol. 31 ›› Issue (1): 108-116.do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1.15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SHEN Jiliang1, LIU Xia1, ZHAO Jingxin2, SHI Baoguo3
CLC Number:
B844
池瑾, 胡心怡, 申继亮. (2008). 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情绪特征比较. 教育科学研究, (8), 54-57.邓小晴, 师保国. (2013).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自尊:社会支持与流动时间的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8), 48-54.胡心怡, 刘霞, 冀巧玲, 申继亮, 张玲玲. (2010). 流动儿童的未来取向及与学业卷入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5), 502 - 508.胡心怡, 刘霞, 申继亮. (2010). 流动儿童未来取向的结构分析及对学业卷入的影响. 心理科学, 33(6), 1506-1508.胡心怡, 申继亮. (2010). 流动儿童学业卷入的特点研究. 青少年研究, (2), 7-11.刘霞, 范兴华, 申继亮. (2007). 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3(3), 98-102.刘霞, 胡心怡, 申继亮. (2008). 不同社会支持源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1), 49-53.刘霞, 申继亮. (2009). 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倾向及其对情感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3(8), 599-602, 608.刘霞, 申继亮. (2010).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及与自尊的关系. 心理科学, 33(3), 695-697.刘霞, 武岳, 申继亮, 邢淑芬. (2007). 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4), 325-327.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2007).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 中国教育期刊, (6), 6-8.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2013). 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报, 45(5), 568-584.刘霞. (2008).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特点、影响因素与产生机制.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刘霞. (2013). 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心理科学, 36(1), 116-121.刘欣,师保国,肖敏敏. (2012). 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幸福感——不同学校类型的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0(4), 44-48.全国妇联课题组. (2013).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中国妇运, (6), 30-34.申继亮, 胡心怡, 刘霞. (2007).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112-118.申继亮, 武岳. (2008).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1), 9-13.申继亮. (2008a). 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发展与环境作用. 当代青年研究, (10), 9-16.申继亮. (2008b). 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环境资源比较. 教育探索, 3(2), 1-7.申继亮. (2009). 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对策研究.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师保国, 邓小晴, 刘霞. (2013). 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歧视知觉及其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43-149.师保国, 申继亮, 许晶晶. (2008). 打工子弟学校班级气氛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 (8), 58-61.师保国, 徐玲, 许晶晶. (2009). 流动儿童幸福感、安全感及其与社会排斥的关系. 心理科学, 32(6), 1452-1454.师保国. (2006). 城乡流动与儿童创造性的关系.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王芳, 师保国. (2014). 歧视知觉、社会支持和自尊对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动态影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1), 14-19.王晓丽, 胡心怡, 申继亮. (2011). 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2), 252-254.温颖, 李人龙, 师保国. (2009). 北京市流动儿童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188-192.吴帆, 杨伟伟. (2011).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 人口研究, 35(6), 90-99.武岳, 胡心怡, 申继亮. (2007). 流动儿童的社会比较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579.邢淑芬, 刘霞, 赵景欣, 师保国. (2011). 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及内部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6), 654-661.许晶晶. (2006). 初一年级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自尊特点及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莉, 王乾宇, 赵景欣. (2014). 养育者支持、逆境信念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2(2), 350-353.赵景欣, 刘霞, 李悦. (2013). 日常烦恼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亲子亲合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9 (5), 400-406.赵景欣, 刘霞, 申继亮. (2008). 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4(1), 36-42.赵景欣, 刘霞, 张文新. (2013). 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 心理学报, 45(7), 797-810.赵景欣, 刘霞. (2010). 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6), 634-640.赵景欣, 申继亮, 刘霞. (2008). 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 心理科学, 31(4), 827-831.赵景欣, 申继亮. (2010).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 (7), 65-70, 76.赵景欣, 申继亮. (2011). 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孤独.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4), 515-517.赵景欣, 王焕红, 王世风. (2010). 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 青少年研究, (2), 1-6.赵景欣. (2013). 养育者行为监控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反社会行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3), 500-504.郑真真, 杨舸. (2013).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人民论坛, (11), 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