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3-15
    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情绪效价与面孔类型对幼儿无意视盲的影响
    王佳乐, 张慧, 杨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153-15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01
    摘要 ( )   HTML ( )   PDF (94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幼儿对不同的情绪面孔图片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考察情绪效价与面孔类型对幼儿无意视盲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幼儿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本研究采用静态无意视盲的实验范式,通过2(面孔类型:符号化卡通、真人)×2(情绪效价:积极、消极)被试间完全随机设计,考察了111名幼儿(62.5±3.6个月,男生60名)在无意注意条件下对不同情绪效价和不同类型面孔的觉察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对积极情绪面孔的觉察率显著高于消极情绪面孔;(2)符号化卡通面孔与真人面孔的整体觉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情绪面孔中符号化卡通面孔的觉察率高于真人面孔。综上,情绪效价对无意视盲的影响会基于面孔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幼儿对卡通积极情绪面孔有更显著的注意偏向。
    高中生的亲子沟通质量对情绪性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
    吴捷, 魏芙蓉, 李佳琪, 吴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159-166.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02
    摘要 ( )   HTML ( )   PDF (1003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高中生亲子沟通质量对情绪性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实验一采用亲子沟通量表,筛选出亲子沟通高分组和低分组,两组被试参加点探测任务,要求被试迅速判断情绪性图片出现后呈现的圆点的位置。实验为2(组别:高亲子沟通组、低亲子沟通组)×2(情绪类型:负性和正性)×2(探测点位置一致性:一致、不一致)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负性和正性刺激的不一致条件反应时均显著短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实验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记录了情绪性图片诱发的信号反应。结果发现,亲子沟通高分组对负性刺激所诱发的注意指向和集中(P2成分)及选择和巩固(P3成分)显著高于低分组。以上结果表明,亲子沟通较好,在注意早期定向和选择中会对负性情绪刺激产生注意偏向。亲子沟通较差,则对情绪性的刺激没有明显的偏向性,类似于“漠不关心”的状态。
    西北农村地区母亲抑郁与幼儿社交退缩:母亲回应性的中介作用
    马爽, 孔祥蕾, 王义卿, 屈智勇, 王晓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167-173.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03
    摘要 ( )   HTML ( )   PDF (100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甘肃省陇南市成县6所幼儿园301名农村幼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母亲教养方式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分别考察母亲抑郁、母亲回应性和幼儿社交退缩的现状及相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西北农村地区母亲抑郁发生率较高,父亲外出打工和贫困家庭的母亲抑郁发生率更高;(2)母亲抑郁与幼儿社交退缩行为显著正相关,母亲抑郁水平越高,幼儿社交退缩得分越高;(3)母亲敏感性和反应性与幼儿社交退缩显著负相关,母亲敏感性和反应性得分越高,幼儿社交退缩得分越低;(4)母亲反应性在母亲抑郁和幼儿社交退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师生关系对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楚啸原, 理原, 黄志华, 雷雳, 俞明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174-181.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04
    摘要 ( )   HTML ( )   PDF (101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师生关系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并着力考察专业认同和导师负面评价恐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研究生师生关系感知问卷、专业认同量表、害怕导师负面评价量表对458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师生关系可正向预测研究生自我效能感;专业认同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2)导师负面评价恐惧在师生关系通过专业认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模型后半段起调节作用,即对于导师负面评价恐惧较高的研究生来说,专业认同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揭示了师生关系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社会阶层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郑显亮, 谢方威, 丁亮, 王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182-18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05
    摘要 ( )   HTML ( )   PDF (99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问卷法对8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社会阶层、公正世界信念、网络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客观社会阶层不能显著预测网络利他行为,主观社会阶层能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公正世界信念在主观社会阶层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社会支持调节了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对于高网络社会支持个体,公正世界信念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对于低网络社会支持个体,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效应不显著,主观社会阶层对网络利他行为只有直接效应。
    心理长度对二年级儿童数字线估计表征的影响
    曹碧华, 曾春雲, 廖虹, 李富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190-19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06
    摘要 ( )   HTML ( )   PDF (126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心理长度的角度探讨二年级儿童在0~100和0~1000数字范围存在不同表征方式的原因。实验一要求二年级儿童完成长度均为10cm,范围分别为0~100和0~1000的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二要求儿童对长度分别为10cm和18cm,范围均为0~1000的数字线进行估计。结果发现在两个实验中二年级儿童的估计均存在心理长度,但与以往研究的一年级儿童相比,心理长度的范围有所缩小。随着数字范围的增大或长度的减小,儿童的表征方式出现了从线性表征向对数表征的转变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不精确的表征方式可能与心理长度策略的使用有关,心理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年级儿童的估计表征方式。
    教与学心理
    家长参与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高中生学习品质之间的中介作用——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
    罗海风, 刘坚, 周达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199-210.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07
    摘要 ( )   HTML ( )   PDF (1852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考察在中国背景下,家长参与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高中生学习品质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对上述中介效应的调节。以东部某省13442名高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职业以及家庭拥有物三个指标测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采用家长参与子女学习和家长参与子女日常生活两个指标测试家长参与度。采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五个分指标测量学生的学习品质。采用师生关系量表测量师生关系。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以正向显著预测高中生的学习品质;(2)家长参与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高中生学习品质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经由家长参与影响高中生学习品质的中介作用受到师生关系的调节;(4)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同造成的学生学习品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师生关系的弥补作用。
    父母学业参与、父母学业压力与青少年早期的学业投入: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张云运, 陈嘉仪, 杨妙, 任萍, 刘思辰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211-221.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08
    摘要 ( )   HTML ( )   PDF (1896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父母学业参与和学业压力与青少年早期学业投入之间的关系,考察成就目标取向的中介作用,以及学业成就水平在该中介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对2487名初一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学业参与正向预测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学业投入、负向预测学业抽离,父母学业压力正向预测学业抽离;(2)掌握目标取向在父母学业参与和青少年早期的学业投入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在父母学业参与和学业抽离间发挥负向中介作用;表现回避目标取向在父母学业压力和学业抽离间具有正向中介作用;(3)掌握目标取向的中介作用受到学业成就水平的调节。研究结果揭示了父母学业参与和学业压力对青少年早期的学业投入的共同作用,为从家庭层面提高青少年的学业投入水平提供了参考。
    心理健康与教育
    基本需要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作用
    周莉, 耿靖宇, 王兴超, 雷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222-22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09
    摘要 ( )   HTML ( )   PDF (125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探讨导师排斥感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导师排斥感知问卷、基本需要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及攻击问卷,对北京市六所本科院校的864名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导师排斥感知正向预测研究生的抑郁和攻击性,负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2)基本需要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抑郁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导师排斥感知与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研究生导师排斥感知越强,基本需要的满足水平越低,进而导致研究生的抑郁水平越高、攻击性越强、生活满意度越低。即研究生感知的导师排斥感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一项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张豪, 马田雨, 王媛, 李彩娜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230-239.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10
    摘要 ( )   HTML ( )   PDF (1384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积极情绪适应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与调节作用模型
    彭顺, 牛更枫, 汪夏, 张红坡, 胡祥恩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240-248.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11
    摘要 ( )   HTML ( )   PDF (1500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积极情绪适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生活满意度问卷、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父母自主支持量表、自尊量表以及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对1912名初中生被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自尊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自尊和积极情绪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显著;(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父母自主支持与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父母自主支持和积极情绪适应之间的“双重作用”。
    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社会退缩的中介作用与师生关系的调节作用
    吴晗, 魏昶, 陆惠诗, 赖伟平, 邢锦涛, 喻承甫, 甄霜菊, 张卫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249-256.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12
    摘要 ( )   HTML ( )   PDF (92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表明同伴侵害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其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了社会退缩在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退缩显著中介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2)师生关系显著调节中介路径“同伴侵害→社会退缩→青少年抑郁”,具体而言,相较于高水平师生关系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同伴侵害通过社会退缩影响抑郁的中介效应在低水平师生关系的青少年群体中更高。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与抑制控制能力的关系:手机位置和认知负荷的调节作用
    刘勤学, 张聚媛, 林悦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257-265.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13
    摘要 ( )   HTML ( )   PDF (127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以6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Flanker效应和工作记忆的双任务设计来探讨手机位置、认知负荷在智能手机成瘾与抑制控制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低认知负荷下,无论是否智能手机成瘾,手机存在视线之外比手机在视线之内时抑制控制能力更差;(2)在高认知负荷下,智能手机成瘾与手机位置交互作用显著:当手机在视线之内时,智能手机成瘾者的抑制控制能力显著差于非成瘾者;而当手机在视线之外时,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智能手机成瘾大学生的抑制控制能力不仅会受到手机位置的影响,还会受到任务本身所带来的认知负荷的调节。
    苔花盛开如牡丹?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韩黎, 袁纪玮, 龙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266-27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14
    摘要 ( )   HTML ( )   PDF (1288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368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心理韧性、同伴依恋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健康在性别、民族、年级和父母外出状况上差异显著;(2)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不仅能直接预测其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理论探讨与进展
    反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基因多态性和DNA甲基化
    姜振丽, 张明浩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275-28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15
    摘要 ( )   HTML ( )   PDF (1221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社会行为是受遗传与环境共同影响的不良行为。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基因以基因多态性和DNA甲基化的方式影响脑结构、功能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进而影响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本文从基因多态性和DNA甲基化两方面整理了5-HTT、MAOA、OXTR等8个候选基因与反社会行为的关联。并提出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基因、脑和神经递质对反社会行为的联合作用。同时,扩展多基因位点、基因多态性与DNA甲基化、积极环境与基因交互作用对反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以全面探索反社会行为发生的遗传基础,进而更加有效的预防反社会行为。
    青少年抑郁:基于社会支持的视角
    邱依雯, 娄熠雪, 雷怡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288-297.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16
    摘要 ( )   HTML ( )   PDF (124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少年罹患抑郁的社会因素受到研究者们的密切关注,尤其是社会支持因素。本文首先总结了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内在机制,包括主效应机制和缓冲效应机制;其次论述了影响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多种因素,主要涉及来自于社会支持提供者、社会支持接受者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因素。社会支持提供者因素包括性别、数量和社会地位;社会支持接受者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个体内在特征、人格特征以及遗传;此外方法主要涉及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测量。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测量方法的改进、元分析纵向研究的开展、线上支持的研究,为青少年抑郁的社会干预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
    班级环境如何影响受欺负者的适应?健康环境悖论及其发生机制
    刘晓薇, 潘斌, 李腾飞, 张文新, Christina Salmivalli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2):  298-304.  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21.02.17
    摘要 ( )   HTML ( )   PDF (74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受欺负水平相对较低的环境中,受欺负个体有更多的适应问题。通过梳理相关实证研究,本文从人际与认知两大方面分析健康环境悖论的发生机制。人际机制强调健康环境会影响同伴群体对于受欺负者的态度和受欺负者的友谊,这些不良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加剧受欺负者的适应困难。认知机制认为健康环境会通过向上的社会比较和消极归因方式,影响受欺负者的适应问题。最后,我们讨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健康环境悖论”的适用性问题、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对于干预实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