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8, Vol. 24 ›› Issue (3): 113-118.
郑海燕1, 张敏强2
ZHENG Hai-yan1, ZHANG Min-qiang2
摘要: 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知觉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的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由教师的期望引起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就是教师期望效应。在根据罗森塔尔经上百个实验总结出的教师传递期望的表现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初中生教师期望知觉评定量表,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该量表分为两个维度: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的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
中图分类号:
[1] 朱贤.期望技能.佛山大学学报,1997,6:98-103. [2] 王蕾.教师期望效应最优化的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12-16. [3] 宋广文、王立军.影响中小学教师期望的因素研究.心理科学,1998,1:83-86. [4] 杨丽萍.社会化过程中预言的自我实现.湖北大学学报,1997,3:88-91. [5] 梁宁建,殷芳等.教师鼓励与学生的自我期望心理品质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3:218-221. [6] Biggs J.What are effective schools? Learning and west: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4,21:19-39. [7] Weinstein R S.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process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Chilsren's views of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In C.Ames & R.Ames(Eds.),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Vol.3:Goals and Cognitions.San Diego:Academic Press,Inc.1989:187-221. [8] 柳心德.教师期望和自我实现预言的效应.教育研究,1985,11:33-43. [9] Maehr M 1,Midgley C.Enhancingstudent motivation:A schoolwide approach.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1:26,399-427. [10] 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8,4:289-292. [11] 李晓东,张炳松.成就目标、社会目标、自我效能及学业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心理科学,2001,1:54-58. [12] 候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4-161. [13] 林文莺、候杰泰.结构方程分析--模式之等同及修正.教育学报,1995,23(1):147-162. [14] Brophy J 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75No.5 October.1983:631-66. [15] 郑海燕,刘晓明,莫雷.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与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应用心理学,2004,3:23-28. [16] 郑海燕,刘晓明,莫雷.初二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与目标取向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16-22. [17] 郑海燕.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自我价值感及动机信念影响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43-47. [18] 刘丽红、姚清如.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6,6:348-350. |
[1] | 秦瑶, 彭运石.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同伴接纳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1): 103-113. |
[2] | 吴晓靓, 盖笑松, 李晓天, 顾婷玉, 王宏. 家庭经济压力与初中生幸福感的关系: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和控制感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77-886. |
[3] | 陈颖, 张野, 韩娜, 王凯. 校园排斥对初中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相对剥夺感与自我控制的序列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87-894. |
[4] | 周晓慧, 刘妍希, 陈欣, 王一集. 父母教育卷入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校内人际关系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91-701. |
[5] | 冯全升, 周宗奎, 孙晓军, 张艳红, 连帅磊. 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与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3): 419-428. |
[6] | 刘志国, 齐冰, 李亚平, 王润洲, 崔佳, 宋耀武. 成就目标定向在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基于内/外参照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68-76. |
[7] | 肖雪, 郭磊, 赵永萍, 陈富国. 累积生态风险与初中生受欺凌的关系模式: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5): 648-657. |
[8] | 严益霞, 刘颜蓥, 丁芳. 心理理论与社会互动方式对初中生社会善念发展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4): 485-494. |
[9] | 李蓓蕾, 高婷, 张莉莉, 周楠, 邓林园. 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态度与学生欺凌行为的关系——学生欺凌态度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348-357. |
[10] | 周宗奎, 曹敏, 田媛, 黄淳, 杨秀娟, 宋友志. 初中生亲子关系与抑郁:自尊和情绪弹性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6): 864-872. |
[11] | 任萍, 魏一, 孟晓哲, 秦幸娜, 王璇. 受欺负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悲伤、愤怒反刍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6): 873-881. |
[12] | 吴鹏, 张琪, 王杨春子.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5): 719-726. |
[13] | 赖燕群, 连榕, 杨琪, 牛更枫. 家庭功能与初中生欺负行为: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5): 727-734. |
[14] | 潘彦谷, 张大均, 李知洋. 亲子和同伴依恋对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个人中心分析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4): 558-567. |
[15] | 陈英敏, 高玉洁, 邓秋月, 彭淼, 高峰强. 初中生羞怯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46-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