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8, Vol. 24 ›› Issue (4): 100-105.
冯晓杭, 张向葵
FENG Xiao-hang, ZHANG Xiang-kui
摘要: 采用情境式自豪感问卷、青少年外显自尊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以城市非贫困生为对照,对400名城市贫困生的自豪感、外显自尊与抑郁状态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城市贫困生随年龄的增长,自豪感和外显自尊呈下降趋势,抑郁状态受年龄的影响不显著。女生自豪感程度显著高于男生,外显自尊和抑郁状态的性别差异不显著;(2)城市贫困生自豪感、外显自尊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贫困生自豪感与外显自尊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状态呈显著负相关。整体自尊、学业自尊与人际自尊对自豪感的预测作用显著;(3)人口社会学变量中父母亲工作、文化水平、身体状况以及家庭经济收入对自豪感、外显自尊、抑郁状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
[1] 刘玉亭.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牛风瑞.潘家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 冯晓杭.张向葵.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878-884. [4] Tracy J L,Robins B W.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pride:A tale of two face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3):506-525. [5] Tracy J,Robins R W.Emerging imights into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pride.Current Direction in Psychology Science,2007,16(3):147-150. [6] 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67-669.[7] JonathonD.Brown著,陈浩莺等译.自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8] 张向葵,田录梅.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39-141. [9] Whitley B E,Gridley B J.Sex-role orientation,self-esteem,and depression:A latent variables analysi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ebeingy Bulletin.1993,19:363-369. [10] Cheng H.Fumham A.Personality,self-esteem,and demographic predictions of happiness and depression.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34(6):921-942. [11] 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7,20(6):504-508. [12] 刘硕宁,廖婷婷,刘文政等.大一新生中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和自我价值感之比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15(1):145-47. [13] 康育文,陈青萍.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10-513. [14] Sbek T L.Economic disadvantage,perceived family life quality,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Chinese adolescents:A longitudinal stud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8,85:169-189 [15] 衬纸妍,杨小冬.我国儿童中学生研究中的抑郁自评工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389-392. [16] Ge X J,Natsuaki M N,Conger R D.Trajectori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in divorced and nondivorced families.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06,18:253-2731. [17] 蔡华俭.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31-337. [18] 唐登华,潘成英,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68-470. [19] Tangery J P,Dearing R D.Shame and guilt.New York:2002:223-235.[20] 张林.自尊:结构与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75-78. [21] 汪卫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 [22] 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荆.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1-5. [23] 杨福义,张福娟,江琴娣.问题学生的自尊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4,27(3):615-619. [24] 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10-815. |
[1] | 陆信哲, 王智, 李勇, 王玢莹. 父母暴力暴露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纵向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 40(2): 231-239. |
[2] | 苑媛, 梁周健, 张丽. 结构性校园氛围与中学生抑郁: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69-876. |
[3] | 王小凤, 燕良轼, 丁道群. 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4): 566-575. |
[4] | 王旭, 刘衍玲, 林杰, 刘传星, 魏灵真, 邱涵宇. 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2): 263-271. |
[5] | 程可心, 游雅媛, 叶宝娟, 陈志忠. 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2): 272-278. |
[6] | 程翠萍, 黄希庭. 个人取向勇气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60-67. |
[7] | 薛璐璐, 姜媛, 方平. 述情障碍与中学生人际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92-100. |
[8] | 彭自芳, 傅纳, 张新杰. 父母冲突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教养方式和情绪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6): 668-676. |
[9] | 李大林, 黄梅, 陈维, 吴文峰. 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自尊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3): 352-359. |
[10] | 陈旭, 张大均, 程刚, 胡天强, 刘广增. 教师支持与心理素质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6): 707-714. |
[11] | 程刚, 唐昕怡, 牛娟, 李佳佳, 张大均. 中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素质各维度的多重中介作用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6): 700-706. |
[12] | 王琦, 俞国良. 刻板印象威胁对学习困难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4): 425-432. |
[13] | 张一波, 张卫, 朱键军, 喻承甫, 陈圆圆, 卢镇辉. 社区暴力暴露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2): 228-239. |
[14] | 罗云, 陈爱红, 王振宏.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1): 65-72. |
[15] | 李仁莉, 戴艳, 林崇德, 伍新春. 中学生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趋势:心理复原力的预测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6): 728-7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