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15, Vol. 31 ›› Issue (1): 78-84.doi: 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5.01.11

• 教与学心理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对情感教学心理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卢家楣   

  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海 200234
  • 出版日期:2015-01-15 发布日期:2015-01-15
  • 通讯作者: 卢家楣,E-mail:lujiamei@vip.163.com E-mail:lujiamei@vip.163.com

The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Affective Instruction

LU Jiamei   

  1. Education Colleg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 Online:2015-01-15 Published:2015-01-15

摘要: 本文梳理了作者及其团队近30年来在情感教学心理学领域的开拓和发展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概况,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研究者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领域中对情感的忽视以及心理领域中对情感研究的薄弱之现状,谈对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的起因;二是探索情感的分类、功能和发生机制,为情感教学心理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三是从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方面,推进情感教学心理的一系列研究;四是从社会-心理的宏观层面和生理-心理的微观层面,拓展情感教学心理研究。

关键词: 情感, 教学心理, 情感教学心理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covers four aspects of the study, which demonstrates what the author and his research team has pondered and explored in the area of the psychology of affective instruction during the past thirty years. 1. The trigger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affective i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author's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neglect of research on emotional psychology; 2. The exploration of emotional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and mechanisms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affective instruction; 3. Promoting the series of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affective instruction from the basic and practical aspects; 4. Extending the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affective instruction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of social-psychological level and the micro perspective of biological-psychological level.

Key words: affection, psychology of instruction, psychology of affective i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 G441
Lu, J., Li, D., & Xu, J. (2012).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of Maternal Love in Mothers. Brain Topography, 25(4), 399-407.
Zernbylas, M. (2005). Teaching with Emotin:A Postmodern Enactment. Im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Pekrun, R., & Frese, M. (1992). Emotion in Work and Achievement. In C.L., Cooper & I.T.Robertson(Ed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7. pp.153-200). Chichester, United Kingdom: Wiley.
Rogers, C. R. (1982) Freedom to Learn. Ohio: Merrill.
Zhang, W., & Lu, J. (2012). Time course of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during a facial Go/Nogo task. Biological Psychology, 89(2), 444-449.
C. G. 朗格. (1914). 心理学. 世界出版.
陈念劬. (2014). DRD2/A-241G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气质情绪特性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宁, 卢家楣,汪海彬. (2013).人际共情鸿沟可以跨越:以教师预测学生情绪为例. 心理学报, 45(12). 1368-1380.
陈宁, 卢家楣, 汪海彬. (2014). 教师共情预测能力及其策略的现状调查与启示. 教育研究, 35(9),83-89.
贺雯, 卢家楣, 徐京卫, 周栋梁. (2010). 中国当代青少年审美情感现状调查研究.心理科学, 33 (6), 1324-1328.
黄希庭. (1991). 心理学导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冰, 卢家楣, 潘发达. (2003). 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记忆实验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32(4), 81-85.
李静, 卢家楣. (2007). 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 心理学报, 39(6), 1084-1092.
李玲玲. (2012). 生理心理视角下的青少年爱国感的实验研究.卢家楣主编.中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伟, 卢家楣, 李玲玲, 张燕燕. (2010). 中国当代青少年生活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心理科学, 33 (6), 1319-1323.
卢家楣, 贺雯, 刘伟, 卢盛华. (2005). 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心理学报, 37 (6), 791-796.
卢家楣, 刘伟, 贺雯, 卢盛华. (2002). 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心理学报, 34 (4), 381-386.
卢家楣, 刘伟, 贺雯, 袁军, 竺培梁, 卢盛华等. (2009). 我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 心理学报, 41 (12), 1152-1164.
卢家楣, 刘伟, 贺雯.(2007).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测评. 心理科学,30(6), 1453-1456.
卢家楣, 卢盛华, 闫志英, 蔡丹.(2010). 中国当代青少年人际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心理科学, 33(6), 1313-1318.
卢家楣, 孙俊才, 刘伟.(2008). 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心理学报, 40(12), 1258-1265.
卢家楣, 王俊山, 田学英, 汪海彬. (2012). 我国青少年理智情感现状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 34 (1),110-117.
卢家楣,袁军,王俊山,陈宁.(2010).中国当代青少年道德情感现状调查研究.教育研究,32 (12),83-89.
卢家楣. (2006).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分类. 心理科学, 29(6), 1291-1295.
卢家楣. (1985). 用心理学规律上好心理学课. 教育与管理, (3), 39-41.
卢家楣. (1986). 大学生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模式及控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6 (2), 141-144.
卢家楣. (1986). 对情感分类体系的探讨. 心理科学通讯9, (4), 58-61.
卢家楣. (1988). 关于情绪发生心理机制的需要-预期假说. 心理科学通讯, 11(4), 60-63.
卢家楣. (1988). 论情感性教学原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8(2), 106-110.
卢家楣. (1988). 情感的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研究, 9(7), 64-67.
卢家楣. (1993). 情感教学心理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卢家楣. (1994). 理科类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课程.教材.教法, (12), 12-15.
卢家楣, 陈焕章, 王维臣. (1994). 论"愉快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研究, 15(9),48-53.
卢家楣. (1995a). 对气质的情绪特性的探讨. 心理科学, 18(1), 59-61.
卢家楣. (1995b). 情绪发生的心理机制及其对教育的启发. 教育研究,16(2), 37-41.
卢家楣. (1995c). 论"愉快教育"的情感心理学原理.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5(2),111-114.
卢家楣. (1998). 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一种教材处理策略——超出预期. 心理发展与教育, 14(3), 53-57.
卢家楣. (1998). 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一种教材处理策略——心理匹配. 心理科学, 21(6), 506-510.
卢家楣. (1999). 以情优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9(10), 88-92.
卢家楣. (2000a). 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心理科学, 23 (1), 42-47.
卢家楣. (2000b). 学习的苦乐观新论. 教育研究, 21(10), 48-53.
卢家楣. (2000ca). 对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赋予情感策略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14 (6), 650-654.
卢家楣. (2001a). 认知匹配策略和形式匹配策略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33(6), 537-542.
卢家楣. (2001b). 发掘情感因素策略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4(6), 690-693.
卢家楣. (2001c). 对中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现状调查. 心理发展教育,17(2),55-58.
卢家楣, 贺雯, 刘伟, 卢盛华等.(2001). 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 教育研究,22(8),34-39.
卢家楣. (2002a). 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卢家楣. (2002b). 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卢家楣. (2002c). 超出预期策略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5 (4), 432-441.
卢家楣,倪谷音. (2002). 愉快教学法研究概述. 中国教育学会编儿童教育诗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卢家楣. (2004). 教学的基本矛盾新论. 教育研究, 25(5), 43-48.
卢家楣. (2005). 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心理科学, 28(5), 1246-1249.
卢家楣. (2006a). 论情感教学模式. 教育研究, 27(12), 55-60.
卢家楣. (2007). 教学领域的情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 教育研究, 28(12), 85-89.
卢家楣. (2008). 情感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卢家楣. (2009).论青少年情感素质.教育研究, 30(10), 30-36.
卢梭. (1978). 爱弥儿. 商务书馆.
倪谷音, 卢家楣, 宋珠凤, 陈焕章, 王维臣. (1996). "愉快教学"的原则、模式与策略. 学科教育探索,(1),63-66.
倪谷音, 卢家楣. (1998). 愉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邱莉. (2007). 教师课堂情绪调控能力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汪海彬, 卢家楣, 姚本先, 桑青松, 陈宁, 唐晓晨 (2014). 职前教师情绪复杂性对情绪面孔加工的影响——来自行为、ERP和眼动的证据. 心理学报, 47(1), 50-65.
巫文胜, 卢家楣. (2009). 对大学生外语口语焦虑状态的聚类分析. 心理科学, 32(5), 1091-1094.
张敏, 卢家楣, 王力, 谭贤政. (2008). 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 心理科学, 31(4), 805-808, 813.
张庆. (2009). 教师情感能力的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竺培梁, 卢家楣, 张萍, 谢玮. (2010). 中国当代青少年情感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心理科学, 33 (6), 1329-1333.
[1] 路翠萍, 郑希付. 低自尊还是高“他尊”?高、低社交焦虑者的不同内隐自尊特性——来自EAST的证据[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6): 808-816.
[2] 纪林芹, 邹小慧, 张露露, 张良. 儿童青少年欺凌行为与冷酷无情、共情的关系:交叉滞后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4): 532-541.
[3] 谢韵梓, 吴继霞, 王诗成, 阳泽. 儿童期情感忽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控制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407-417.
[4] 田瑾, 毛亚庆, 熊华夏. 变革型领导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情感能力和幸福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5): 743-751.
[5] 孙钾诒, 刘衍玲. 去人性化知觉:内涵、测量及相关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3): 447-456.
[6] 刘广增, 张大均, 朱政光, 李佳佳, 陈旭.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和公正世界信念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2): 240-248.
[7] 张宇迪, 贾晓明. 自传体记忆功能对失独者延长哀伤的影响:家族主义情感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5): 540-548.
[8] 郭筱琳, 何苏日那, 秦欢, 刘春晖, 罗良. 亲子间教育期望差异对小学生情感幸福感的影响: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4): 467-477.
[9] 赵改, 孔繁昌, 刘诏君, 冯雅萌, 黄声普, 王亚丹, 周宗奎. 父母情感温暖对青少年感恩的影响:责任心与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3): 257-263.
[10] 徐芬, 周晓禹, 马凤玲. 初中生的社会比较对认知与情感信任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3): 257-264.
[11] 王英芊, 邹泓, 侯珂, 王明珠, 汤玉龙, 潘斌.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消极情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2): 226-235.
[12] 黎燕斌, 蔺秀云, 侯香凝, 方晓义, 刘娅军. 虐待与流动儿童对立违抗症状的关系:亲密度和冲突性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1): 89-97.
[13] 康勇军, 王霄, 屈正良. 职业院校教师情感承诺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和职称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5): 550-560.
[14] 罗杰, 周瑗, 陈维, 潘运, 赵守盈. 教师职业认同与情感承诺的关系: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3): 322-328.
[15] 刘儒德, 沈彩霞, 徐乐, 高钦. 儿童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上网行为和上网情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1): 90-95,10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