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6年 第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6-01-15
    论文
    儿童与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实验研究
    黄煜峰, 傅安球, 林祟德, 沈德立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1-14,20. 
    摘要 ( )   PDF (71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情绪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著名心理学家武德沃斯(R·S·woodworth)认为情绪心理学是一门“大概在心理学家们所从事研究的工作里产生了比任何其它研究对象都多的无益的争论”的学问。从十九世纪末的冯特的三维情感理论、詹姆士(W·James)——朗格(C·GLange)的认识动因说到当代的信息加工理论,争论的重点,都是围绕着情绪本质这个问题交织着的两个方面,即情绪的表情模式和动因展开的。
    学习训练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初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影响
    沙毓英, 秦稚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15-20. 
    摘要 ( )   PDF (33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应该提上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的两个重要的课题。在我们看来,这两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智力是知识迁移的基础,知识迁移是智力的表现。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概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初中学生概括能力提高的可能性,提高的有效方法,以及同一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影响,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从心理学最新成果看道德品质的形成与道德教育
    金盛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21-25,20. 
    摘要 ( )   PDF (36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在一个人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道德品质是其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当一个人实施现实的道德行为时,道德品质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行为支配系统而发生作用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只是静态的个性品质,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体现自觉意志的道德活动过程,是通过自觉的选择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初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杨心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26-30. 
    摘要 ( )   PDF (2649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除了知识的传授与理解之外,这个过程还包含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如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人际关系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十分关心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已经作过许多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Jacobson)于1968年发表了题为《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的研究报告。
    试论成人和少年的关系
    郭成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31-34. 
    摘要 ( )   PDF (967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少年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在人际交往关系方面,特别是同成人交往关系方面的变化,尤其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少年由于自我意识新质要素的增长,他们不能再保持儿童和成人的关系。在童年期,儿童和成人关系是建立在“听话道德”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和依附的关系。
    少年儿童道德行为评价能力的研究
    湖南品德心理协作小组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35-38. 
    摘要 ( )   PDF (24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前五年,我们对小学生的职业理想进行了研究。现在,我们又将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进一步探索少年儿童道德理想形成的规律,总的是为研究我国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规律服务的。这一课题内容丰富,难度较大,宜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侧面逐一深入地进行研究。本文着重研究少年儿童道德行为评价能力的发展,具体要求弄清小学生低、中、高年级儿童和初中一年级少年,对好坏行为的评价能力及其发展规律,为我国少年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研究提供素材,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某些心理学的依据。
    幼儿使用形容词的调查研究
    武进之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39-43. 
    摘要 ( )   PDF (2845KB) (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形容词在幼儿口头言语中比名词、动词使用得较少,出现得较迟,但它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词类。使用形容词能使言语生动、形象、优美,能更确切地表达说话者的思想感情,更有效地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在幼儿言语培养中,形容词的教学是不可忽视的。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幼儿言语中形容词的研究资料还不多,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幼儿口头言语中使用形容词情况的调查,探索幼儿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以期为幼儿语言教学中关于形容词的要求及幼儿读物形容词的选用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讨幼儿语言获得的理论提供一些线索。
    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定义
    程曦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44-45,34. 
    摘要 ( )   PDF (4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学者们对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样的思维才算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存在种种不同的观点,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下面是其中一些学者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些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是产生它们的人事先所不知的。它有可能是想象力或者是一种不只限于概括的思想综合。创造力本身就包含有由已知的信息建立起新的系统和组合能力,此外,还包括把已知的关系运用到新的形势中去和建立新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创造力结构初探
    邓京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46-50,61. 
    摘要 ( )   PDF (19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创造力的构成要素所谓创造力是指在各个实践领域中、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创造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种提供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属于狭义的创造。例如科学上的发现与发明以及艺术作品,这种创造力是少数人才有的。那种提供对本人来说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称为广义的创造力,如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采用一种老师没有教过的方法解算术题,如用(8-3)来求7+7+4+7=?广义的创造力,除了智力落后者外,一般人都能有。
    中、小学生创造思维训练的探讨
    张瑢, 万云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51-56. 
    摘要 ( )   PDF (30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力,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创造能力,已成为与国家昌盛,民族繁荣休戚相关的大问题,引起了当今世界的高度关注。目前,本市有几所小学已开始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那么,这种训练有无必要?是否可行?在进行创造思维训练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何?培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本研究将逐一探讨这些问题。
    学龄前儿童创造性的评价
    E·P·托兰斯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57-61. 
    摘要 ( )   PDF (15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创造性行为存在于这样的过程之中,即敏感地察觉或意识到问题、缺陷、知识的空白、缺失的要素、不协调等等;在新的关系中综合有效的信息;找出难点或缺失的主要成分;寻找解决问题和弥补缺陷的方法、作出假设、检验与验证;加以完善;最后交流结果。这一定义适用于正常、健康的成人,也适用于大部分儿童。不过,在这一过程的每一阶段,人们强烈的动机都起着作用。
    按照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韩春荣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1):  62-65. 
    摘要 ( )   PDF (22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们都知道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是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之一。即使我们备课很下功夫,教案也写得很有条理,但是如果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很不集中,这样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按照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根据心理学的分析,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也即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就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就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长期的工作实践使我逐渐认识到:初入学的七岁儿童非常好奇、好动、好问,一切新鲜的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