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探讨了儿童知觉期望的教师领导行为与儿童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研究选取北京市某小学4、6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共180名(男100名,女80名).采用社会计量法测量儿童的同伴关系,教师领导行为问卷测量儿童知觉的和期望的教师领导行为.主要的结果如下:(1)知觉到放任型领导不利于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而知觉到民主型与权威型领导对儿童的同伴关系影响不大;(2)知觉到权威型领导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凝集力的班级团体,知觉到民主型领导行为有利于班级团体的调和.
[1] 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51(1),34-42. [2] 杨国枢等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东华书局(台北),1996,677-719. [3] 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50-57. [4] Bogenschneider, K., Wu, M., Raffaelli, M., Tsay, J. C. Parent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peer orientation and substance use: The interface of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values. Child Development, 1998, 69(6): 1672-1688. [5] Schneider, B. H. Atkinson, L., Tardif, C. Child-parent attachment and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 quantitative review.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1, 37(1): 86-100. [6] Birch, S. H., Ladd, G. W.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 34, 934-946. [7] Hamre, B. K., Pianta, R. C. Early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trajectory of children's school outcomes through eighth grade. Child Development. 2001, 72(2): 625-638. [8] Harris, J. R. 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New York: Free Press. 1998: 241. [9] Vandell, D. L. Parents, peer groups, and other socializing influenc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36(6): 699-710. [10] 吴武典、陈秀蓉.教师领导行为与学生的期望、学业成就及生活适应.教育心理学报(台湾),1978,11,87-104. [11] 廉串德.学生学校适应、学校压力与教师领导行为的关系——结果反馈的实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论文,2001. [12] 王耘、王晓华、张红川.3~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7(3),16-21. |
[1] | 张彩, 江伊茹, 朱成伟, 邵婷婷, 王海涛, 陈福美. 学校归属感与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关系:学习焦虑的中介效应与同伴关系的调节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6): 848-858. |
[2] | 王凯, 张野. 校园排斥对初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影响:同伴关系与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5): 594-604. |
[3] | 张兴旭, 郭海英, 林丹华. 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4): 458-466. |
[4] | 彭顺, 汪夏, 张红坡, 胡祥恩. 母亲外向性与青少年外向性的关系:中介与调节作用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2): 167-175. |
[5] | 丁雪辰, 邓欣媚, 桑标, 李丹. 青少年早期社交回避与同伴关系问题: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2): 137-145. |
[6] | 杨晶, 余俊宣, 寇彧, 傅鑫媛. 干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2): 239-245. |
[7] | 周宗奎, 孙晓军, 赵冬梅, 田媛, 范翠英. 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1): 62-70. |
[8] | 刘少英, 王芳, 朱瑶.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稳定性[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6): 588-594. |
[9] | 谷传华, 周宗奎, 种明慧.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与其同伴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25(3): 20-25. |
[10] | 辛自强, 孙汉银, 刘丙元, 池丽萍. 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19(4): 12-16. |
[11] | 李文权, 李辉, 刘春燕. 系统式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19(1): 76-79. |
[12] | 万晶晶, 周宗奎. 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7(3): 91-95. |
[13] | 庞维国, 程学超. 9-16岁儿童的合作倾向与合作意图的发展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1): 31-35. |
[14] | 叶子, 庞丽娟. 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15(4): 50-53,57. |
[15] | 邹泓, 林崇德. 青少年的交往目标与同伴关系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15(2):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