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6579名小学三、五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根据儿童学校适应的指标将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分为良好型、闲适型、紧张型、高危型四种类型.(2)良好型的儿童,在学业自我评估、学业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三个水平上的得分为正向,在问题行为上的得分为负;高危型儿童的结果与适应良好型的儿童完全相反;而在闲适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负、心理健康水平为正;在紧张型的儿童中,学业动机为正向、而心理健康水平是负向的.(3)建立儿童学校适应的判别函数,为儿童在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提供了初步诊断依据,同时也对有关学校适应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中图分类号:
[1] Robert W Roeser,Jacquelynne S.Eccles and Arnold J.Sameroff:Academic and emotional functioning in early adolescence:Longitudinal relations,patterns and prediction by experience in middle school[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0(1998).321-352. [2] 王丽芳.学生的适应不良与学校的教育指导.[J] 天津教育,1994,(12).18-19. [3] Birch S H.and Ladd G W.The Teach2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School Adjustmen[J].Journal of School Psy2chology.1997,vol.35. [4] Gary W.Ladd et al:Classroom Peer Acceptance,Friendship,and Victimization:Distinct Relational Systems That Contribute Uniquelyto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 Child Development,1997,68(6). [5] 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55-59. [6] 屈智勇.不同班级环境类型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心理科学,2004,27(1),31-33. [7] 郭伯良.班级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心理学报,2005,37(2),233-239. [8] 曾琦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46-51. [9] 寇彧,辛涛.北京市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评估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01,(10),17-21. [10] Durlak J A.Primary prevention of school maladjustment.J Consult Clin Psychol.1985 Oct,53(5).623-630. [11] Carnegie Council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1989) Turning points:Preparing American youth for the 21th century.Washington,DC: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12] Eccles J S,Midgley C,& Adler T F.Grade-related changes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Effects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In J.G.Nicholls(Ed.),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Greenwich,CT;1984,JAI,283-331. [13] RG Simmons and DA Blyth:The Impact of Cumulative Change in Early Adolescence.Child Development.1987,58,1220-1234. [14] Eccles J S,and Midgley C.Stage/environment fit: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classroom for early adolescents.In R.E.Ames&C.Ames(Eds.),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New York:Academic.1989.Vol.3.139-186. [15] Dryfoos J.The achievement train:Can high-risk children get on board? The Harvard Education Letter,1990,Ⅵ(1),1-5. [16] Martin V,Covington,Making the Grade:A Self-Worth Perspective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Reform 110-145 [17] 刘万伦.小学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发展特点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 [18] 李文道.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67-72. [19] 杨雪梅.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综述[J].四川心理科学,2002,(2). [20]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期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1] 徐富明,于鹏,李美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 [22]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22(1). [23] 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19-23. [24] 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C].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任立文, 马原驰, 张清瑶, 张玲玲, 徐夫真. 父母心理控制与儿童学校适应的关系:基于交叉滞后的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5): 635-644. |
[2] | 曹睿昕, 陈会昌, 陈欣银, 梁宗保. 儿童资源获取行为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一个历时5年的跨文化追踪[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6): 641-648. |
[3] | 张光珍, 王娟娟, 梁宗保, 邓慧华. 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1): 11-20. |
[4] | 卢富荣, 王侠, 李杜芳, 王耘. 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5): 555-562. |
[5] | 张向葵, 祖静, 赵悦彤. 儿童青少年自尊发展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1): 15-20. |
[6] | 张光珍, 梁宗保, 邓慧华, 陆祖宏. 学校氛围与青少年学校适应:一项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4): 371-379. |
[7] | 孙铃, 梁宗保, 陈会昌, 陈欣银. 儿童2岁活跃性、自我控制与5年后学校适应——父母养育方式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1): 9-15,23. |
[8] | 李大维, 张向葵, 盖笑松, 焦小燕. 学前教育年限与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农村一年级 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3): 299-304. |
[9] | 卢富荣, 王侠, 李杜芳, 张彩, 王耘. 小学儿童入学准备的类型及其与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1): 24-30. |
[10] | 侯静, 陈会昌, 陈欣银. 儿童2~7岁行为抑制性发展对7岁时问题行为、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25(2): 13-20. |
[11] | 邹泓, 屈智勇, 叶苑. 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4): 77-82. |
[12] | 张娜, 赵丽丽, 王大华, 李春花. 幼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学校适应与职业犹豫不决之间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4): 22-26. |
[13] | 杨阿丽, 方晓义, 李辉, 蔺秀云, 刘倩倩. 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2): 49-56. |
[14] | 蔺秀云, 方晓义, 李辉, 刘朝莹, 杨志稳. 云南省学生亲社会倾向发展趋势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2(4): 44-51. |
[15] | 张向葵, 孙蕾, 李大维, 盖笑松. 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21(4): 73-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