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 Vol.2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儿童与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实验研究
    黄煜峰, 傅安球, 林祟德, 沈德立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1-14,20.  
    摘要1791)      PDF(pc) (7128KB)(674)    收藏
    情绪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著名心理学家武德沃斯(R·S·woodworth)认为情绪心理学是一门“大概在心理学家们所从事研究的工作里产生了比任何其它研究对象都多的无益的争论”的学问。从十九世纪末的冯特的三维情感理论、詹姆士(W·James)——朗格(C·GLange)的认识动因说到当代的信息加工理论,争论的重点,都是围绕着情绪本质这个问题交织着的两个方面,即情绪的表情模式和动因展开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4)
    2. 学习训练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初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影响
    沙毓英, 秦稚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15-20.  
    摘要1533)      PDF(pc) (3344KB)(444)    收藏
    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应该提上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的两个重要的课题。在我们看来,这两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智力是知识迁移的基础,知识迁移是智力的表现。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概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初中学生概括能力提高的可能性,提高的有效方法,以及同一方法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影响,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从心理学最新成果看道德品质的形成与道德教育
    金盛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21-25,20.  
    摘要1544)      PDF(pc) (3604KB)(748)    收藏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在一个人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道德品质是其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当一个人实施现实的道德行为时,道德品质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行为支配系统而发生作用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只是静态的个性品质,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体现自觉意志的道德活动过程,是通过自觉的选择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4)
    4. 初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杨心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26-30.  
    摘要1581)      PDF(pc) (2649KB)(610)    收藏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除了知识的传授与理解之外,这个过程还包含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如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人际关系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十分关心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已经作过许多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Jacobson)于1968年发表了题为《教室里的皮格马利翁》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3)
    5. 试论成人和少年的关系
    郭成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31-34.  
    摘要1845)      PDF(pc) (967KB)(564)    收藏
    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少年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在人际交往关系方面,特别是同成人交往关系方面的变化,尤其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少年由于自我意识新质要素的增长,他们不能再保持儿童和成人的关系。在童年期,儿童和成人关系是建立在“听话道德”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和依附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少年儿童道德行为评价能力的研究
    湖南品德心理协作小组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35-38.  
    摘要1445)      PDF(pc) (2402KB)(417)    收藏
    前五年,我们对小学生的职业理想进行了研究。现在,我们又将用三至五年的时间,进一步探索少年儿童道德理想形成的规律,总的是为研究我国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规律服务的。这一课题内容丰富,难度较大,宜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侧面逐一深入地进行研究。本文着重研究少年儿童道德行为评价能力的发展,具体要求弄清小学生低、中、高年级儿童和初中一年级少年,对好坏行为的评价能力及其发展规律,为我国少年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研究提供素材,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某些心理学的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9)
    7. 幼儿使用形容词的调查研究
    武进之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39-43.  
    摘要1851)      PDF(pc) (2845KB)(924)    收藏
    形容词在幼儿口头言语中比名词、动词使用得较少,出现得较迟,但它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词类。使用形容词能使言语生动、形象、优美,能更确切地表达说话者的思想感情,更有效地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在幼儿言语培养中,形容词的教学是不可忽视的。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幼儿言语中形容词的研究资料还不多,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幼儿口头言语中使用形容词情况的调查,探索幼儿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以期为幼儿语言教学中关于形容词的要求及幼儿读物形容词的选用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讨幼儿语言获得的理论提供一些线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7)
    8. 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定义
    程曦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44-45,34.  
    摘要1965)      PDF(pc) (494KB)(976)    收藏
    目前,学者们对什么是创造力,什么样的思维才算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存在种种不同的观点,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下面是其中一些学者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些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是产生它们的人事先所不知的。它有可能是想象力或者是一种不只限于概括的思想综合。创造力本身就包含有由已知的信息建立起新的系统和组合能力,此外,还包括把已知的关系运用到新的形势中去和建立新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9. 创造力结构初探
    邓京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46-50,61.  
    摘要1490)      PDF(pc) (1962KB)(804)    收藏
    (一)创造力的构成要素所谓创造力是指在各个实践领域中、提供独特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创造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种提供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属于狭义的创造。例如科学上的发现与发明以及艺术作品,这种创造力是少数人才有的。那种提供对本人来说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称为广义的创造力,如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采用一种老师没有教过的方法解算术题,如用(8-3)来求7+7+4+7=?广义的创造力,除了智力落后者外,一般人都能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5)
    10. 中、小学生创造思维训练的探讨
    张瑢, 万云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51-56.  
    摘要1500)      PDF(pc) (3079KB)(413)    收藏
    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力,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创造能力,已成为与国家昌盛,民族繁荣休戚相关的大问题,引起了当今世界的高度关注。目前,本市有几所小学已开始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那么,这种训练有无必要?是否可行?在进行创造思维训练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何?培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本研究将逐一探讨这些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学龄前儿童创造性的评价
    E·P·托兰斯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57-61.  
    摘要1305)      PDF(pc) (1528KB)(610)    收藏
    创造性行为存在于这样的过程之中,即敏感地察觉或意识到问题、缺陷、知识的空白、缺失的要素、不协调等等;在新的关系中综合有效的信息;找出难点或缺失的主要成分;寻找解决问题和弥补缺陷的方法、作出假设、检验与验证;加以完善;最后交流结果。这一定义适用于正常、健康的成人,也适用于大部分儿童。不过,在这一过程的每一阶段,人们强烈的动机都起着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按照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韩春荣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1): 62-65.  
    摘要1997)      PDF(pc) (2220KB)(717)    收藏
    我们都知道上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是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之一。即使我们备课很下功夫,教案也写得很有条理,但是如果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很不集中,这样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按照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根据心理学的分析,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也即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就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就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长期的工作实践使我逐渐认识到:初入学的七岁儿童非常好奇、好动、好问,一切新鲜的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13. 4—7岁儿童感知过程发展的实验研究报告儿童推理过程综合研究报告之一
    杨玉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1-7.  
    摘要1739)      PDF(pc) (3834KB)(495)    收藏
    本实验是《系列一》的一个预备实验.《系列一》是儿童运用几何体的三种属性(颜色、形状和材料)进行推理活动的实验,它是由十个分实验组成.其中前五个实验是后五个推理实验的预备实验.每个实验都有其具体的目的而各自相对独立,然而,从认识过程的整体来看,它们又是统一推理过程的一种展开,彼此之间紧密相联、互相依存,综合地反映了儿童进行推理活动的实际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中小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教育的系列研究之二——中小学生词语的发展和教育
    黄仁发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8-15.  
    摘要1849)      PDF(pc) (3879KB)(635)    收藏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语言的发展是核心的课题之一.众所周知,“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儿童识了字,只能说他们掌握了语言的符号;但要使其语言表达某种观念,还需表示其观念的“词”.所以,我们说:词是儿童从言语向语言过渡的桥梁.构成语言单位的是词,“词汇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词汇越丰富、越纷繁,那末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8)
    15. 知觉性认知与概念性认知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的统一——中、美两国儿童的跨文化研究
    张晓东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16-22.  
    摘要1949)      PDF(pc) (2619KB)(605)    收藏
    儿童何时以及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三维时空关系中逐步懂得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它的真实现实;何时以及如何正确地理解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由于观察主体所处的具体认知条件及认知背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从而能辩证地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的认知条件下思考问题,这些对他的认知能力的不断完善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发展心理学界曾做过大量研究:50年代——70年代早期关于儿童能否从别人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研究认为:年幼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主义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土家族、苗族和汉族一年级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
    郑和钧, 李正绅, 杨元生, 王巧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23-27,22.  
    摘要1746)      PDF(pc) (2605KB)(545)    收藏
    三年来我们对城乡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状况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家族、苗族和汉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探讨少数民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规律性,为因材施教,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归因训练与学习动机
    王重鸣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28-31,38.  
    摘要1888)      PDF(pc) (2212KB)(1124)    收藏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正在教育、儿童、管理和临床心理等各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各种归因研究不断加深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动机的理解.这方面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心理学家尝试通过归因训练,增强和提高儿童甚至成人在学习、工作中的动机和努力程度.这对于教育和帮助那些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介绍和讨论归因训练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及归因训练对于提高学习动机和能力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归因训练这一有效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9)
    18. 知觉发展关键期的几种模式
    程元善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32-35.  
    摘要2082)      PDF(pc) (847KB)(704)    收藏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感觉剥夺和神经生理等方面研究的发展,很多心理学家对知觉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关键期中,环境或经验的影响又重新加以重视,并进行探讨,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心理学家们不但能够对其中一些过程进行详细地描述,而且已经总结出一些知觉发展中有关经验和关键期的模式.过去对于经验和遗传因素在知觉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激烈的争论.经验主义者认为经验或环境决定一切,而先天论者却认为遗传因素决定一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国外有关理解研究的简述
    李虹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36-38.  
    摘要1754)      PDF(pc) (2177KB)(698)    收藏
    理解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异常困难但又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直到现在,理解心理学的研究,较之心理学的其它领域,成果较少;但同时由于它的重要性,又促使人们不断进行探索.早在1932年,Bartlett就开始了故事理解的心理学研究,但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理解的研究基本上是被丢弃了.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没有人继续Bartlett的研究.直到信息加工研究得到广泛的开展以后,理解的研究方开始受到重视.但甚至在这以后,它仍然被冷落了很长时间,其原因就是理解的研究比较困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德温的发展理论简介
    彭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39-41,45.  
    摘要3007)      PDF(pc) (1604KB)(1289)    收藏
    J·M·鲍德温(J·M·Baidwin 1861—1934)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美国权威的《儿童心理学手册》中,他被推崇为对美国发展心理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理论上独树一帜、并对当代美国发展心理研究仍有影响的卓越的发展理论家.上世纪末,鲍德温作为普林西顿大学年轻的教授,先后于1895年和1897年发表了上下两册关于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著作——《儿童和种族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中社会和道德的发展》.这两本书一出版,立刻引起了轰动,并被译为数国文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1. 吉尔福特论创造力
    段培京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42-45.  
    摘要2947)      PDF(pc) (848KB)(1489)    收藏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是国际上著名的研究智能问题的专家.他的智能研究的重大贡献,不仅表现在他所提出的智力三维模式上,而且也表现在他对创造力问题的研究上.三十多年来,吉尔福特广泛地探讨了诸如创造力的本质、创造力的测验和创造力的发展等问題.美国心理学界把吉尔福特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就任主席时所发表的那篇题为《创造力》的演讲视为创造力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实上,美国心理学界五、六十年代对创造力问题的研究热潮,就是在吉尔福特的这篇演讲后才出现的.本文只对吉尔福特在这篇演讲中的部分观点作一简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5)
    22. 开设思维课,对初二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报告
    赵爱兰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46-49.  
    摘要1744)      PDF(pc) (1303KB)(802)    收藏
    为使我们年青的一代,在他们走向社会时(正值20世纪末,21世纪初)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贯彻“三个面向”的指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已成为现代化学校的战略任务.只有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开设思维课,探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途径迫在眉睫.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逻辑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智力能否质变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我们的思维课选在初二年级这个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3. 在数学教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高和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50-53.  
    摘要1779)      PDF(pc) (1942KB)(827)    收藏
    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教育,如何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时代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对此,我们在数学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1)
    24. 要重视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
    王寿山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54-55,49.  
    摘要1721)      PDF(pc) (567KB)(860)    收藏
    任何语文教师都必须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整个教育过程,教师的一切工作都与心理紧密地联系着.因此,高明的语文教师必须成为心理学的行家.一、理论意义心理学在语文和各门学科的发展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心理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心理学是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包括语文)的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教贵激疑——语文教学心理漫谈
    梁捷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56-57,49.  
    摘要1797)      PDF(pc) (493KB)(883)    收藏
    语言文学是艺术,要上好传授语言文学知识,培养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语文课,同样是一种艺术.从美学观点来看“虎啸深山,鱼游漂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那么,语文课上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能否通过教师的教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贵激疑.动机来自需要,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卜希萃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58-60.  
    摘要1982)      PDF(pc) (556KB)(903)    收藏
    想象是智力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想象力的训练不仅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预见性也有一定的意义.想象力犹如船上的风帆,教师的责任是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前进.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对某种对象的描述在自己头脑中再造对符合该对象的新形象,创造想象是在没有现成的描述或图样作依据,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下面分别浅谈我是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幼儿入园的行为问题和入园教育——幼儿心理发展系列研究之二
    丁祖荫, 葛沚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61-64,60.  
    摘要1800)      PDF(pc) (1089KB)(1177)    收藏
    在我国,儿童年满三岁可以进入幼儿园小班接受有计划有组织的学前教育.入园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肇端,是学前教育的起点,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教育实践中,许多幼儿愉快入园,幼儿园小班能够迅速开始正常的教育活动.但也有不少幼儿入园时出现各种行为问题,班上秩序混乱,迟迟不能开展正常的教育活动.我们采用访问调查和现场观察两种方法对这现象进行了探索.访问调查系请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介绍:初入园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问题;入园教育的具体内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2)
    28. 开设幼儿音乐启蒙班的体会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 65-65.  
    摘要1768)      PDF(pc) (174KB)(717)    收藏
    音乐对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全面发展,促进智力发展,陶冶性情的特殊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公认.一位美国专家分析苏联卫星先于美国上天时说,这与苏联重视青少年音乐教育有关.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随着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对幼儿早期音乐教育和智力开发的要求也日趋迫切.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为此,我们于1984年11月分别开设了钢琴和小提琴专业启蒙班(以下简称“音启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