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1998, Vol. 14 ›› Issue (3): 47-52.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学生疏离感的初步研究

杨东1, 吴晓蓉2   

  1. 1. 西南师大心理系;
    2. 西北师大教科院
  • 出版日期:1998-07-15 发布日期:1998-07-15

杨东1, 吴晓蓉2   

  1. 1. 西南师大心理系;
    2. 西北师大教科院
  • Online:1998-07-15 Published:1998-07-15

摘要: 自编了《大学生疏离感量表》,对重庆市四百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因素分析表明疏离感本身包含无意义感、无能为力感、社会孤立感、自我分离感四个维度;孤独感、无助感、空虚无聊感、消极感、无幸福感、无为感、自卑感、盲从感、欲求不满足感、对立感十个层次;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疏离感人数约占百分之十左右,三年级和四年级被试在疏离感的程度上有显着性差异。

关键词: 疏离感, 量表, 无意义感, 无能为力感

[1] Robinson,S haver & Wrightsman 主编,性格与社会测量总览(上),杨宜音,张志学等译,香港:远流出版事业 服份有限公司,1997,389-495
[2] 费穗宁,张潘士,社会心理学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264
[3] 王明良,心理学名词辞典,名山出版社,1982,18
[4]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24
[5] 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东华书局印行,1989,29
[6]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3
[7] [美]多萝西·罗吉斯著,张进辅,张庆林等译,当代青年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382-414
[8] 黄希庭,徐风珠主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7
[9] 张增杰,论大学生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0] Seeman,M.,Status and iderntity:The problem of inauthenticity,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1966,9,pp,67-73
[11] Seeman,M.,Alienation Studie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75,1,pp,91-123
[12] Pearlin,L.,Lieberman,M.,Menaghan,E.,& Mallan,J.,The stress proces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ar,1981,22,p p,337-356
[13] Antonovsky,a.,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ealth How people manage stress and stay well,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1987
[14] Maddi,S.,R.,kobasa,S.,C.,& Hoover,M.,an alienation test,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79,19,pp,73-76
[15] 宫下一博,大学生における疏外感と价值观との关系,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4,42,201-208
[16] 宫下·小林,青年期における疏外感の发展と适应との关系,教育心理研究,1981,29,4,297-305
[1] 陈英敏, 高玉洁, 邓秋月, 彭淼, 高峰强. 初中生羞怯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1): 46-53.
[2] 官冬晓, 艾继如, 黄碧娟, 崔爽, 司继伟. 数学焦虑影响儿童的数量表征:认知抑制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1): 10-18.
[3] 高瑞彦, 牛美心, 杨涛, 周新林. 4~8年级学生分数数量表征的准确性及形式[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4): 443-452.
[4] 张岩, 杜岸政, 谭顶良, 雷婷婷, 周炎根. 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社会疏离感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6): 719-726.
[5] 叶宝娟, 郑清, 曹灿兮, 张云龙, 刘栋, 赵媛. 文化疏离感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5): 618-624.
[6] 张帆, 赖颖慧, 陈英和. 儿童数字线表征的发展——心理长度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2): 149-156.
[7] 陈英和. 儿童数量表征与数概念的发展特点及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1): 21-28.
[8] 姜永志, 白晓丽.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5): 540-549.
[9] 胡艳蓉, 张丽, 陈敏. 手指的感知、运动以及数量表征对数字认知的促进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3): 329-336.
[10] 张丽, 卢彩芳, 杨新荣. 3~6年级儿童整数数量表征与分数数量表征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1): 1-8.
[11] 唐细容, 蒋莉, 曾慧, 姚树桥. 成人认知功能的发展与老化:一项控制同辈效应的横断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3): 262-267.
[12] 赖颖慧, 陈英和, 陈聪. 视知觉线索对幼儿小数离散量表征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4): 337-344.
[13] 夏凌翔, 黄希庭, 万黎, 杨红升. 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与现实问题解决[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1): 52-58.
[14] 王钢, 张大均, 江琦.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的初步研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6): 650-657.
[15] 彭文波, 邱晓婷, 刘电芝, 王平. 偶像崇拜量表的修订及其理论模型的验证[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5): 543-548.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