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4, Vol. 20 ›› Issue (1): 59-63.
张景焕1, 金盛华1, 陈秀珍2
ZHANG Jing-huan1, JING Sheng-hua1, CHEN Xiu-zhen2
摘要: 运用作品分析、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小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编制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的能力明显低于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分析教学任务、评价教学结果的能力;学校类型、教师学历、教龄是影响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3个主要因素。
[1] Gagne R M, Briggs L, & Wager W W.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Orland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 1992;4[th],pp3-4. [2] 钟启泉.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课题[J].教育研究,1987(7)55-58. [3] 盛群力,李志超.现代教学设计[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2页. [4] 余文森.试论教学的三种基本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1997(10)47-49. [5] 毛景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模型法探微[J].教育评论,2000(1)44-46. [6] 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一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5页. [7] Briggs W C. Thirty year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One Man's Experi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 (2), 1980, p45-50. [8] Tennyson R D,Schott R,Seel N M, Di jkstra s.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ds), Volume 1: Theory, Research, and Models, I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1997: pp1-16. [9] Wilson B G.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vism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Dill C.R., Romissowsky A. J (Eds)(1997):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Paradigms. New Jerse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Inc.p65. [10] 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第22页. [11] 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J],http//www.nrcce.com/Expert/HEKK/JiaoXueSheJiXinFaZhan.htm. [1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99页. [13] 张祖忻,朱纯等.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6)第2-5页. [14] 徐英俊.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3页. [15] 罗树华.教师能力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第157页. [16] Dick W. A Model for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Tennyson R D, Schott R, Seel N M, Di jkstra s.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ds). Volume 1: Theory, Research, and Model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1997: pp364-367. |
[1] | 邓林园, 高诗晴, 王婧怡, 李蓓蕾. 新冠疫情期间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和抑郁: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1): 121-131. |
[2] | 林颐宣. 主动性人格对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1): 103-112. |
[3] | 郑建君, 付晓洁. 利他动机对中小学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组织认同和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 35(4): 421-429. |
[4] | 连坤予, 谢姗姗, 林荣茂. 中小学教师职业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6): 700-707. |
[5] | 李明军, 王振宏, 刘亚. 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自我决定动机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3): 368-376. |
[6] | 张西超, 胡婧, 宋继东, 张红川, 张巍. 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职业压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2): 200-207. |
[7] | 侯志瑾, 周宵, 陈杰灵, 朱莉, 倪竞, 陈淑芳. 中小学教师PTSD和PTG的影响因素研究:灾难前-中-后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1): 82-89. |
[8] | 陈杰灵, 伍新春, 曾盼盼, 周宵, 熊国钰. PTSD与PTG的关系:来自教师群体的追踪研究证据[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1): 75-81. |
[9] | 彭文波, 刘电芝. 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教学动机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6): 611-617. |
[10] | 王金良, 张大均. 中小学教师心理授权的测量[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1): 105-111. |
[11] | 李琼, 张国礼, 周钧.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源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1): 97-104. |
[12] | 惠善康, 曹健.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特征及相关因素[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5): 527-533,560. |
[13] | 张景焕, 刘翠翠, 金盛华, 吴琳娜, 林崇德. 小学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与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关系:教学监控能力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1): 54-58. |
[14] | 吴明霞, 张大均, 陈旭, 余林, 郭成. 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测量[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25(1): 120-127. |
[15] | 郑红渠, 张庆林.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度的初步构建[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4): 95-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