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邱依雯, 娄熠雪, 雷怡. 青少年抑郁:基于社会支持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 37(2): 288-297. |
[2] |
顾红磊, 温忠麟. 多维测验分数的报告与解释:基于双因子模型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4): 504-512. |
[3] |
陈光辉, 孔艳红. 特里尔社会应激测验对儿童皮质醇分泌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5): 532-538. |
[4] |
罗杰, 周瑗, 陈维, 潘运, 赵守盈. 大五人格测验在中国应用的信度概化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1): 121-128. |
[5] |
张娟, 程刚, 王智, 张大均. 大学生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6): 668-675. |
[6] |
陈璟. 老年人自我忽视研究:现状与展望[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3): 377-384. |
[7] |
陈朝阳, 马兵兵, 马婷, 张锋. 亲社会视频游戏对玩家人性化知觉水平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6): 561-569. |
[8] |
李小平, 闫鸿磊, 云祥, 陈陈. 作为情境变量的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5): 466-473. |
[9] |
陈浩彬, 汪凤炎. 大学生智慧内隐认知的实验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4): 363-370. |
[10] |
何安明, 刘华山, 惠秋平. 大学生感恩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1): 23-30. |
[11] |
李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成果[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6): 670-672. |
[12] |
金颖, 刘翔平, 兰彦婷, 张功, 李开强. 反馈对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错误监控能力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4): 359-364. |
[13] |
雷雳. 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5): 554-560. |
[14] |
魏华, 张丛丽, 周宗奎, 金琼, 田媛. 媒体暴力对大学生攻击性的长时效应和短时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5): 489-494. |
[15] |
庞维国. 教学实验中的处理忠实度[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3): 32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