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燊, 甘烨彤, 汪琛, 王高峰. 中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心理发展与教育》创刊35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2, 38(3): 447-456. |
[2] |
李晓溪, 杨丽珠. 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双元互动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2): 184-192. |
[3] |
彭华茂. 21世纪中国老年心理学研究:现状与未来[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4): 496-503. |
[4] |
周雅, 刘翔平. 轻微及中度抑郁者的积极自我[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3): 312-318,334. |
[5] |
李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评“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成果[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6): 670-672. |
[6] |
周雅, 刘翔平. 大学生的性格优势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5): 536-542. |
[7] |
程明明, 樊富珉. 生命意义心理学理论取向与测量[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4): 431-437. |
[8] |
林崇德, 辛自强. 发展心理学的现实转向[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1): 1-8. |
[9] |
刘晓明, 王丽荣. 视域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蕴涵[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21(1): 119-123. |
[10] |
余益兵, 葛明贵. 世纪之交中的中国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计量学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0(4): 79-83. |
[11] |
胡平, 刘俊, 董冰. 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18(2): 29-34. |
[12] |
卢家楣. 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一种教材处理策略——超出预期[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14(3): 53-57. |
[13] |
毛亚庆. 智力研究的热点问题透视——兼评《当代智力心理学丛书》[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1): 60-64. |
[14] |
刘凤瑜. 儿童智力评价实施中的有关问题[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 12(2): 29-32. |
[15] |
郑雪. 当代智力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模式[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 11(3): 37-4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