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1994, Vol. 10 ›› Issue (3): 21-24.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婴儿期概念发生的研究方法

陈英和   

  1. 北京师范大学
  • 出版日期:1994-07-15 发布日期:1994-07-15
  • 基金资助:
    国家教委博士点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

  • Online:1994-07-15 Published:1994-07-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测查婴儿期概念发生的两种主要方法:知觉辨认法和习惯化/去习惯化法;并较详细地描述了这两类方法的设计思路、具体使用程序及不同的测查角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这两类方法的使用对于进一步了解人类个体概念的起源及个体概念形成的机制等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视觉辨认, 习惯化/去习惯化, 概念发生, 分类, 知觉分析机制

[1] 何晓燕, 花蕊, 段继鹏, 罗润锋, 尹军. 7~9岁儿童对群体内成员间互相帮助的道德责任探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39(2): 173-183.
[2] 钟伟芳, 汝涛涛, 莫雷. 习得的语言范畴对注意前颜色范畴知觉的影响:一项ERP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2): 129-137.
[3] 钟伟芳, 汝涛涛. 语言范畴可否引起偏侧化颜色范畴知觉?[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 36(1): 1-9.
[4] 钟伟芳, 汝涛涛, 莫雷. 右视野颜色范畴知觉是长期习得语言范畴还是即时分类颜色的结果?[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1): 1-8.
[5] 廖宗卿, 张佳昱, 苏彦捷. 从毕生发展的角度看个体分类倾向的两次转变——材料的生命性和可操作性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5): 531-538.
[6] 宋娟, 吕勇, 沈德立. 物体分类任务中线索效应的ERP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2): 113-120.
[7] 龙长权, 路晓英, 李红, 范籍丹. 儿童早期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的一致性[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4(2): 6-12.
[8] 戴斌荣, 阴国恩, 俞国良. 呈现方式对小学生和大学生分类影响的眼动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4): 63-67.
[9] 阴国恩, 戴斌荣. 材料呈现方式对初中生和大学生分类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8(4): 6-10.
[10] 陈友庆, 阴国恩. 儿童依“相似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分类结果因素的实验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8(1): 27-31.
[11] 曹瑞, 阴国恩. 3~7岁儿童分类方式对分类结果影响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2): 7-12.
[12] 邹泓, 吴放. 中美两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1): 30-33,39.
[13] 吴放, 邹泓. 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修订[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10(2): 18-24.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