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J., Yuan, J., Huang, H., Chen, C. M., & Li, H. (2008). Music-induced mood modulates the strength of emotional negativity bias:An ERP study. Neuroscience Letters,445, 135-139.
Damon, W., & Lerner, R. M.(2006).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Munakata, Y., Casey, B. J., & Diamond, A. (2004).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progress and potential.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8(3), 122-128.
Nelson, C. A., & Luciana, M. (2001).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MIT Press.
Yyan, J., HE, Y. Y., Zhang, Q. L., Chen, A. T., & LI, H. (2008). Gender differences in behavioral inhibitory control:ERP evidence from a two-choice oddball task. Psychophysiology.45(6), 986-993.
C.哈维,朱曼殊,缪小春.(1990).中、加两国青少年回答"个别差异问卷"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1-6,64.
曹锋,朱曼殊. (1989). 儿童阅读理解监察能力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通讯, (6), 18-24.
钞秋玲,沈德立,白学军.(2008). 儿童青少年返回抑制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23-28.
陈国鹏, 应厚昌, 朱曼殊, 叶季明. (1988). 教学对儿童掌握持续时间概念的作用. 心理科学通讯, (1), 13-16.
陈鹤琴. (1989).儿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会昌, 张东, 张慕蕴, 魏明霞. (1990). 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6(3),173-177,139.
陈英和, 王雨晴, 肖兴荣. (2006). 3.5岁幼儿元认知监控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4(1), 5-8,17.
池瑾, 王耘. (1999). 婴儿社会性参照能力发展研究的进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 15(2), 53-57.
戴婕, 苏彦捷. (2006). 5.9岁儿童对心理过程差异的理解.心理科学,29(2), 301-304.
邓赐平. (2003). 幼儿心理理论表现的任务特异性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19(3), 23-28.
邓赐平, 桑标. (2003). 不同任务情境对幼儿心理理论表现的影响.心理科学,26(2), 272-275.
邓赐平, 桑标, 缪小春. (2005). 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认知基础——不同心理理论任务表现的特异性与一致性. 心理科学,28(5), 531-534+637-638.
董光恒, 杨丽珠. (2007). 3.5岁幼儿自我控制类型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 (11),13-17.
董奇, 张华, 曾琦, 陶沙. (2001). 爬行经验与婴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心理科学,24(2), 129-131,252.
董奇, 张红川, 陶沙. (1999). 出生季节与婴儿爬行动作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 15(1), 8-12.
董奇, 陶沙, 李蓓蕾, 张华. (2000). 爬行经验与母婴依恋行为特点关系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75-80.
董琼,李虹,伍新春,潘敬儿,张玉平,阮氏芳(2012).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相关认知技能缺陷.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6),798-801,764.
方富熹,方格,刘范.(1988).略论儿童认知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心理学报,(1),1-7.
方富熹,方格,刘范.(1989).学前儿童的因果判断——对时空信息的利用(I).心理科学通讯,(1),1-6,64.
方格,S.Ekblad,李文馥,吴乃莹,刘范.(1982).4-6岁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直接认知成分与间接认知成分相互关系的研究.心理学报,(3),326-334.
方格,方富熹,刘范.(1984).儿童对时间顺序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I.心理学报,(2),165-173.
方格,方富熹,刘范.(1984).儿童对时间顺序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Ⅱ).心理学报,(3),250-258.
方格,刘范.(1981).儿童对物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4-10岁儿童比较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的实验 (上).心理学报,(1),21-29.
方格,刘范.(1981).儿童对物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4-10岁儿童比较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的实验 (下).心理学报,(3),273-279.
方格,刘范.(1983).儿童对客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5-11岁儿童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光点速度的实验.心理学报,(1),59-69.
方格,佟乐泉,刘范.(1988).三国四城市小学儿童数学成绩的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之一.心理学报,(3),268-276.
方晓义.(2019). 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从解决问题到促进发展. 教育家,(1), 07-08.
方晓义,胡伟,陈海德,吴梦希,唐芹,王帆. (2014).构建高中生三级发展指导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41(1), 37-43.
方晓义,林丹华,孙莉,房超. (2004). 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7-52.
方晓义,袁晓娇,胡伟,邓林园,蔺秀云. (2018).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16(1), 111-119.
傅莉, 苏彦捷. (2006). 儿童心理状态推理中的观点偏差.心理学报,38(3), 349-355.
高琨, 邹泓. (2001). 处境不利儿童的友谊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7(3), 9-13.
胡平, 孟昭兰. (2003). 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分析及判别函数的建立.心理学报,35(2), 201-208.
华红琴, 朱曼殊. (1992). 学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 15(3), 130-137.
黄希庭. (2006, 2007).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 (心理学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翼. (1936).儿童心理学.正中书局.
黄宇霞, 罗跃嘉. (2004). 情绪的ERP研究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 433-440.
科教部.(1986).中国现代教育家传.湖南教育出版社.
寇彧,付马,马艳. (2004). 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4), 43-48.
李蓓蕾, 陶沙, 董奇, 张华, 周江. (2000). 8-10个月婴儿社会情绪行为特点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6(3), 18-23.
李春花, 王大华, 陈翠玲, 刘永广. (2008). 老年人的依恋特点. 心理科学进展, 16(1),77-83.
李虹,舒华,薛锦,杨建峰.(2008).阅读障碍儿童的技能自动化能力. 心理发展与教育,(1),101-105.
李慧, 陈英和, 王园园, 方晓义, 齐琳. (2007). 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阶段探析.中国教育学刊, (6), 17-20.
李淑艳. (1995). 超常儿童和常态儿童之间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18(3)184-186.
李文馥,刘范.(1982).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2),174-183.
李文馥,刘范.(1983).5-13岁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研究——判别相等面积的再探.心理学报,(1),88-97.
李燕燕, 桑标. (2006). 亲子互动中游戏参与方式精感交流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2(1)7-12.
李一员, 吴睿明, 胡兴旺, 李红, ZELAZO P D. (2006). 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心理学报, 38(3), 356-364.
廖渝, 吴睿明, ZELAZO P D, 李红, 张婷, 张莉等. (2006). 意外地点任务中不同测试问题及意图理解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心理学报, 38(2), 207-215.
林崇德. (1996, 2008). 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林崇德. (1998).青少年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4),1-6.
林崇德. (2005). 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1(1), 1-6.
林崇德,李庆安. (2005).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8-56.
刘范.(1981).中国现时的发展心理学:兼谈中国3-12岁儿童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心理学报,(2),117-123.
刘范,方富熹.(1986).6-11岁儿童的因果判断:(1)时间和空间因素的作用初探.心理科学通讯,(6),1-9.
刘范,方富熹.(1988).6-11岁儿童的因果判断:(2)时间和空间因素的作用再探.心理科学通讯,(6),1-9.
刘金花, 张文娴, 唐人洁. (1993). 婴儿自我认知发生的研究.心理科学,16(6), 355-358.
刘明, 邓赐平, 桑标. (2002). 幼儿心理理论与社会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8(2)39-43.
刘晓惠,周林,查子秀.(1999).对超常教育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学业情感态度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31-34.
刘正奎, 施建农, 程黎. (2003). 儿童的检测时与智力.心理学报,35(6), 823-829.
刘正奎, 张梅玲, 施建农. (2004). 智力与信息加工速度研究中的检测时范式.心理科学,27(6),1404-1406.
卢家楣. (2006).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分类. 心理科学,29(6), 1291-1295.
罗跃嘉, 吴健辉. (2005). 情绪的心理控制与认知研究策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31(2), 26-29.
缪小春. (2001). 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发展心理学.心理科学, (1), 71-77.
缪小春, 朱曼殊. (1989). 幼儿对某几种复句的理解. 心理科学通讯,(6), 1-6,42.
涅峰,傅安球,林祟德,沈德立.儿童与青少年情绪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1-13,20.
聂衍刚,林崇德,彭以松,丁莉,甘秀英. (2008).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心理学报,40(9),1013-1020.
彭虹, 梁卫兰, 张致祥, 李虹, 舒华, Tardif, T., & Fletcher, R. (2007). 汉语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早期筛选.心理发展与教育,23(3), 89-92.
彭虹, 舒华. (2007). 发展性阅读障碍与早期语音训练.中国特殊教育, (1), 39-43.
彭华茂, 申继亮, 王大华. (2004). 工作记忆容量和加工速度在归纳推理能力老化中的作用.心理科学, 27(3), 536-539.
桑标, 缪小春, 邓赐平等.(2002).超常与普通儿童元记忆知识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5(4), 406-409,424-509.
申继亮. (2008).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研究专题.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1).
申继亮, 陈勃, 王大华. (2000). 成人期基本认知能力发展状况研究. 心理学报,32(1), 54-58.
申继亮, 王大华, 彭华茂, 唐丹. (2003). 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中介变量.心理学报,35(6), 802-809.
申继亮, 张金颖, 佟雁, 周丽清. (2003). 老年人与成年子女间社会支持与老年人自尊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7(11), 749-782.
施建农,周林,查子秀,徐凡(1997).儿童心理折叠能力的发展.心理学报,29(2),160-165.
苏彦捷, 俞涛, 傅莉, 王彦. (2005). 2.5岁儿童愿望理解能力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21(4), 1-6.
王爱平, 舒华. (2008). 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阅读活动的影响.心理科学,(2), 438-440,446.
王大华, 佟雁, 周丽清, 申继亮. (2004). 亲子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心理学报,36(1), 78-82.
王大华, 申继亮. (2005). 老年人的日常环境控制感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35(10), 1145-1147.
王立新, 陈宝国, 彭聃龄. (2005). 家中游戏情境对父婴交流行为的影响. 心理科学,28(4), 830-832.
王兴华, 王大华, 申继亮. (2006).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4(1), 73-74,90.
王益文, 林崇德, 魏景汉, 罗跃嘉, 卫星. (2004). 工作记忆中汉字和空间分离与动态优势半球的ERP效应.心理学报,36(3), 118-125.
王益文, 张文新. (2002).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18(1), 11-15.
王争艳, 王京生, 陈会昌. (2000). 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心理发展与教育,16(1), 6-11.
沃建中, 林崇德, 曹河圻, 胡清芬. (2001). 6-12岁儿童脑波功率涨落特点与信息加工速度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 118-125.
沃建中, 刘慧娟, 林崇德. (2002). 记忆状态下儿童青少年脑波超慢涨落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5(3),286-289,381.
武进之, 应厚昌, 朱曼殊. (1984). 幼儿看图说话的特点. 心理科学通讯,(5), 6-12.
吴思娜, 舒华 (2007). 发展性阅读障碍亚类型的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4), 28-34.
吴文婕, 张莉, 冯廷勇, 李红. (2008). 热执行功能对儿童标准窗口任务测试的影响.心理学报,40(3), 319-326.
杨小冬, Tardif, T, 刘国雄, 方富熹. (2004). 学前儿童对"知道"和"会"的认知.心理学报,36(1),59-64.
杨丽珠, 刘凌. (2008). 婴儿视觉自我认知的微观发生研究.心理科学,31(1), 16-19.
姚文忠,刘范.(1987).六至十二岁儿童对落体运动因果关系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7(1),11-16.
曾琦, 董奇, 陶沙. (1997). 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机制的研究.心理学报,29(4), 393-399.
曾琦, 陶沙, 董奇, 芦咏莉, 张红川.(1999). 爬行与婴儿共同注意能力的发展.心理科学,22(1), 14-17,93.
查子秀.(1984).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4),373-382.
查子秀.(1986).超常儿童心理发展追踪研究五年.心理学报,(2),123-132.
查子秀.(1990).超常儿童心理研究十年.心理学报,(2),113-126.
张华, 陶沙, 李蓓蕾, 董奇, 周江, 陈瑶. (2000). 婴儿运动经验与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16(3), 1-6.
张婷, 吴睿明, 李红, Zelazo, P. D., 张莉, 廖渝等. (2006). 不同维度的执行功能与早期心理理论的关系.心理学报,38(1), 56-62.
张仁俊,朱曼殊. (1979). 婴儿的语音发展——一例个案的分析. 心理科学通讯, (5), 7-11.
张文新, 赵景欣, 王益文, 张粤萍. (2004).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心理学报,36(3), 327-334.
张向葵, 李建伟, 郭娟. (2002). 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5(4), 414-417,431-509.
赵璧如.(2010).朱智贤的心理学哲学理论思想及其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科学.25(9-10).1029-1044.
朱曼殊. (1995). 儿童在指物交流中对量的交流准则的掌握. 心理科学,18(4), 193-196,210.
朱曼殊, 曹锋, 张仁骏. (1986). 幼儿对指示代词的理解. 心理科学通讯,(3), 1-6.
朱曼殊, 陈国鹏, 张仁俊. (1986). 幼儿对人称代词的理解. 心理科学, 28(4), 356-364.
朱曼殊, 华红琴. (1992). 儿童对因果复合句的理解.心理科学,15(3), 1-8.
朱曼殊, 宋正国. (1992). 儿童对因果复合句的判断.应用心理学,7(3), 23-28.
朱曼殊, 武进之. (1981). 影响儿童理解句子的几个因素.心理科学通讯,(1), 23-28.
朱曼殊, 武进之. (1982). 对正常儿童、聋哑儿童和盲童的一项比较研究——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通讯, 15-22.
朱曼殊, 武进之. (1982). 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几个因素. 心理科学通讯,(5), 23-28.
朱曼殊, 武进之, 应厚昌, 朱腊梅, 庄秀娟. (1982). 儿童对几种时间词句的理解.心理学报,24(3), 294-301.
朱智贤.(1928).小学历史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
朱智贤.(1934).教育研究法.正中书局.
朱智贤.(1962).有关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
朱智贤.(1982).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智贤.(2002). 儿童心理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智贤.(2018).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朱智贤, 林崇德. (1989).儿童心理学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智贤,林崇德,董奇,申继亮.(1991).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