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文献回顾为出发点,阐述“延迟满足”之基本研究范式及研究新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构思一个在中国各地开展的研究计划.具体来说,此计划包括六点建议:(一)实验研究以密斯(Mischel)的基本研究范式为蓝本,(二)在研究设计上结合问卷测量与实验研究,(三)细致地比较个人测试和群体测试的异同,(四)致力进行“发展向度”的研究,(五)制订吻合理论建构及本土处境的“延迟满足”测量问卷,(六)从“延迟满足”过渡至“满足于过程”.
[1] | 宗正, 刘伟臻, 董杰, 司继伟. 情绪、职业数量对不同职业生涯延迟满足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2): 155-163. |
[2] | 聂晋文, 芦咏莉. 父亲参与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2): 121-128. |
[3] | 蒋钦, 李红, 张姝玥, 张婷, 冯廷勇, 龙长权. 观点采择因素对3~4岁儿童延迟满足决策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2): 131-139. |
[4] | 郝春东, 刘晓燕. 延迟满足的研究方法、理论及现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2(3): 120-124,128. |
[5] | 胡兴旺, 李红, 吴睿明.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2(2): 125-128. |
[6] | 杨丽珠, 徐丽敏, 王江洋. 四种注意情境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19(4): 1-6. |
[7] | 刘岩, 张明, 徐国庆. 学习困难和优秀学生延迟满足能力的跨情境比较实验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7(3): 63-67. |
[8] | 陈会昌, 李苗, 王莉. 延迟满足情境中2岁儿童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迟策略的使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8(1):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