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0, Vol. 16 ›› Issue (1): 12-18.

• 儿童青少年心理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

程乐华, 曾细花   

  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广州 510631
  • 出版日期:2000-01-15 发布日期:2000-01-15
  • 作者简介:程乐华,男,(1969- ),湖北人,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毕业,现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任教.曾细花,女,(1978- ),广东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lf-conscionsness in Audescence

  • Online:2000-01-15 Published:2000-01-15

摘要: 本文研究了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状况。考察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一般自尊情感、特殊指向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不论是一般的自尊情感、特殊指向的自我意识,还是独立意识,都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深化和稳定。初一、初二的发展较平缓,初二到高一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高一、高二是趋于稳定的时期。2.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指向逐渐由生理转向内在心理品质和社会交往,并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了更为高级的情感体验和对自我的接纳。3.一般的自尊情感与特殊指向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差异,学生特殊指向的自我意识易受情境的影响。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自我同一性, 一般自尊情感, 特殊指向的自我意识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general self-esteem,specific self-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from 7 to 11 grade.The result shows that:1.With grade's improving,the general self-esteem,specific self-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become gradually more and more deep and stable.2.The focus of student's self-consciousness is gradually converted from physioloical aspects to mental aspects and social intercourse.3.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general self-esteem differs from that of the specific self-consciousness.

Key words: self-consciosness, self identification,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specific self-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 

  • BS44.2
[1] 申继亮、李虹、夏勇、刘立新(1993)《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浙江教育出版社,P205
[2] 张日升(1993):《青年心理学——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75-205
[3] 黄希庭、杨雄(1998):《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8,4,P289-292
[4] 郑勇、黄希庭(1998):《自我同一性状态对时间透视体验的结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1998,21(2),P201-204
[5] 刘勇(1998):高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的归因方式关系研究,心理科学,1998,21(2)P281-182
[6] 杨心德等(1985):关于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5(2)
[7] 张文新(1997):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7(6)
[8] 郑日昌主编(1994):《中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P460
[9] Hauter,S,Developmental,perspective on the self system in Mussen P,eds;Handbook of Child Development Vol.4,1983,John Wiley and Sons,P.275-385
[10] 刘金花主编(1997):《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p284
[11] 黄煜峰、雷震(1993):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P220-251
[12] 郑和钧、邓京华等(1993):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P170-184
[1] 张梅, 张玥, 辛自强, 张乔红. 大学生网络同一性实验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网络社交倾向和强迫性网络使用的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1): 98-105.
[2] 王树青, 张光珍, 陈会昌. 大学生亲子依恋、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2): 145-152.
[3] 王明忠, 周宗奎, 范翠英, 孙晓军. 他人定向变量影响青少年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人际能力作中介[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2, 28(4): 413-420.
[4] 郭素然, 伍新春, 滕秀杰, 张平. 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5): 513-521.
[5] 王昱文, 王振宏, 刘建君.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理解发展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1): 65-70.
[6] 王树青, 石猛, 陈会昌.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大五”人格、因果取向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5): 495-501.
[7] 俞国良, 赵军燕. 自我意识情绪:聚焦于自我的道德情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25(2): 116-120.
[8] 聂衍刚, 丁莉.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25(2): 47-54.
[9] 王树青, 陈会昌, 石猛.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4(2): 65-72.
[10] 王树青, 张文新, 张玲玲.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1): 59-65.
[11] 郭金山, 车文博.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0(2): 51-55.
[12] 桑标, 程渊. 试论自我意识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10(1): 27-31.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